航空航天产学研创新融合发展大会暨南航国际创新港推进会成功召开

时间:2023-06-09作者:国际创新港建设管理办公室来源:国际创新港建设管理办公室点击:300

6月8日,航空航天产学研创新融合发展大会暨南航国际创新港推进会在南京六合举行,会议由我校与南京市六合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胡广杰,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陈之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党组副书记李清堂,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宏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宏俊,中国商飞科技管理部部长叶伟,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总信息化师李定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郑永安,校长单忠德院士等领导嘉宾出席开幕式。大会开幕式由六合区委副书记、区长周勇主持。



单忠德代表南航向出席大会的各位领导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南航事业发展及南航国际创新港建设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他表示,本次大会既是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产学研深度合作相关重要论述的生动实践。航空航天产业是典型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大力推动航空航天产学研创新融合发展,对加快实现航空航天产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他强调,南航国际创新港旨在打造高端人才引育高地、科技创新创业港湾、科教产教融合源泉、校地融合发展示范、体制机制探索特区,未来将坚持人才引领发展,聚力打造高水平人才引育中心,共建协同育人基地;坚持创新驱动发展,聚力打造高层次创新创业高地,共建协同创新基地;坚持开放赋能发展,聚力打造高质量校地融合示范,共建成果转化基地。希望以此次大会为契机,进一步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南航国际创新港的区位优势、人才优势、创新优势、平台优势,深入推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广泛集聚航空航天领域各方优质资源,奋力构建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新机制新生态,实现航空航天产业高质量创新融合发展,携手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李清堂代表航空工业向大会的成功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航空工业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他表示,航空工业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建设航空强国的重要指示精神,秉承技术同源、产业同根、价值同向的发展理念,坚持“一心、两融、三力、五化”的发展战略,积极探索制造业转型之路,开展关键性核心技术攻关,为建设新航空、大航空、强航空而不懈努力,不断引领和助力航空事业登上新的高峰。航空工业与南航发展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同向同行,都是新中国航空事业发展的积极推动者和重要贡献者。希望校企双方以南航国际创新港全面建设为契机,积极探索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长效合作机制,集智聚力共同推动航空工业高质量发展。



李宏新代表中国航发向南航国际创新港的深入推进致以热烈祝贺。他表示,中国航发作为国家航空动力的领军企业和战略科技力量,始终与南航风雨相伴、并肩前行,集团成立第一时间与南航签定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联合开展基础科学研究、关键技术攻关、人才联合培养,有力支撑了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制生产。中国航发将积极参与国际创新港建设,与所有关心和支持祖国发动机事业的广大同仁和衷共济、通力合作,共同打造我国航空发动机战略科技力量,为加快建设航空强国贡献新的力量!



陈之常代表南京市委市政府对参会领导和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对大会的成功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表示,南京市正在锚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目标,加快创建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平台,大力实施产业强市行动,奋力争当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建设南航国际创新港,是南京市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推动校地融合、深化产学研合作的战略性举措,与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的目标高度契合。本次大会标志着创新港的建设按下了加速键,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希望各方以此为契机,加强校地企联手、产学研融合,加快推动要素聚变、科创蝶变、产业裂变,共同把南航国际创新港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产业科技创新港。一是在创新高地打造上深化合作,发挥好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创新平台的牵引作用,积极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自主可控;二是在校地企融合发展上深化合作,积极探索完善“大学+企业+园区”融合发展模式,贯通产学研用创新链条,推动“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技术应用—成果产业化”有机衔接;三是在创新型产业培育上深化合作,依托南航国际创新港这一重要平台,加快重大产业项目导入和领军企业培育,共同建设航空航天产业研发和制造高地。



胡广杰代表江苏省人民政府对本次大会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近年来江苏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围绕大飞机、“两机”以及载人航天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大力发展航空航天产业,产业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希望南航国际创新港建立高能级的紧密型产学研创新联合体,搭建产业链上下游交流合作平台,加速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安全可靠、有竞争力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一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强化需求牵引,聚焦产业发展瓶颈,推进跨学科、大协作、高强度的协同攻关,力争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产品,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二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动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产出战略性、关键性、原创性重大科技成果,努力把南航国际创新港建设成人才培养、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和产业项目孵化的综合创新平台;三要着力做强优势产业链,聚焦“机、箭、星、船、器”重点领域和沿沪宁重点区域,加快补短板、锻长板,培育专精特新和单项冠军企业,支持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联合创新,加快推动“四链融合”,提升创新整体效能;四要深化国际国内开放合作,深度融入长三角地区世界级民用飞机和航空发动机产业集群,建好用好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中心,将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搬到“货架”,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吸引更多海外人才。


开幕式现场,通过与南航师生实时连线,展示了南航国际创新港一期建设情况及南航国际创新港入驻项目运行情况。 


签约环节,在胡广杰、陈之常、巩海滨、徐军、杨小平、洪礼来、郑永安、单忠德、周勇共同见证下,六合区委常委、副区长吕明亮,南航党委常委、副校长宋迎东与力学及智能制造两个国重平台、江苏省先进复合材料技术与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江苏省应用力学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负责人分别签署入驻协议;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8511研究所、中航西安飞机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等央企代表分别签订空间增材制造联合实验室、航天装备复合材料构件应用技术联合实验室(筹)、大飞机创新原联合实验室、航天装备智能制造联合实验室合作协议。吕明亮与南京长江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南京三翼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南京衡裕光热科技有限公司、南京航达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京辰时代(北京)节能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市创新投资集团等企业负责人分别签订共建六合科技创新港技术转移中心项目、民用飞机虚拟维修技术及其产业化项目、宽温域微小面源黑体项目、基于微型涡轴发动机的油电组合动力系统项目、5G智慧路灯研发制造产业基地项目、产业基金合作项目协议。


开幕式上,单忠德、廖文和、王大森共同启动了第一届全国先进结构技术挑战赛。



省政府副秘书长巩海滨,省工信厅副厅长徐军,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杨小平,南京市人民政府秘书长洪礼来,中国电子集团战略合作部经理郭晓东,南京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廖文和,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五二研究所技术总师王大森,中航西安飞机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安安,中电莱斯信息系统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体设计部副部长张伟,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部国重实验室主任施国强,南航南京地区校友会名誉会长、江苏华瑞时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康宜华,南航南京地区校友会会长、南京会斯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章丽厚,南航南京地区校友会常务副会长、南京茂莱光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范一,南京市、六合区相关部门负责同志,我校校领导、相关单位负责同志及校友代表等出席大会。


开幕式结束后举行产学研创新融合发展研讨会,研讨会由副校长宋迎东主持。南航科学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金科从学校基本办学情况、科研概况、科研优势特色、行业合作基础、未来发展设想等方面汇报了南航产学研创新融合发展情况。吕明亮就校地合作共建南航国际创新港的情况及六合科技创新港建设发展情况做了介绍和推介。南航国际创新港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田威围绕建设背景、建设定位、建设内容、建设进展等方面对南航国际创新港作详细介绍。与会人员围绕国际创新港合作研讨、政校企深化合作、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规划、航空航天产学研创新融合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

 


参会校友代表还参观调研了南航国际创新港天城交通研究院有限公司、南航国际创新港孵化器、绿色智能制造团队项目、机器人智能制造团队项目、南京瑞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并围绕政校企如何更好深化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进行面对面交流研讨。 


  南航国际创新港位于江北新区副中心城区六合雄州新城板块内,是江北新区“十四五”规划重点建设区域,规划建设面积1200亩,定位为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基地、新型研发基地和校企合作平台。创新港按照“边规划、边建设、边落地、边运营”的原则,通过加速学校学科和研发布局优化,推动校内外优势创新资源集聚整合,致力于探索高校高质量开放发展新路径和产学研深度融合新范式,构建“创新团队+研究院+实验室+创新平台”一体化有组织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社会服务深度融合发展新模式,将国际创新港打造成为高端人才引育高地、科技创新创业港湾、体制机制探索特区、科教产教融合源泉、校地融合发展示范,打造国内有影响力的空天科技、智能制造、能源动力等标志性技术创新策源地。


版权所有 © 202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创新港
地址: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高新区王桥路59号